close

109年原北科電資考取台大資工所~廖O吟

考取學校:

台灣大學 資訊工程所

交通大學 多媒體工程研究所

成功大學 資訊工程所

中央大學 資訊工程所

感謝老師的話:

黃子嘉老師:老師教學方式輕鬆幽默,不管聽再久都不會累,而考試重點都講得非常清楚並且富有邏輯,是很難得的數學老師,只要用心聽以及勤加練習,沒有底子的人都可以把線性代數及離散數學學得很好,數學唯一推薦子嘉老師! 

林立宇老師:演算法的課本編輯得很完整並且重點清晰,其中還有收納整理各年的歷屆試題,皆有老師詳細的解答,不只對考試有用,閱畢後甚至打了深厚的基礎,終身受用。老師的課程較短,但很精鍊,準備考試上節省了很多時間,而且有任何的數學問題都可以問,是我在大碩最喜歡的老師! 

洪逸老師:應該是我在大碩相處最久的老師,每次都陪我們問問題問到12點多,很盡責認真,上課筆記很好用!今年都有考,很神!!

張凡老師:老師會從最基礎開始上,非常仔細速度也不快,久而久之題目自然就都會有印象,最後題庫班老師的講義也整理的很完整,拿來做總複習非常好用。 

選擇TKB的理由:

大碩應該是目前要考資訊工程學系研究所的唯一選擇,師資陣容強大,並且數位課程的制度嚴格使得上課能更有效率。除此之外,大碩在各個縣市各個地區皆設有數位學堂,因為我很常在台灣跑來跑去,所以最常在台北上課之外,其實還去過高雄,台南,基隆的學堂,都很乾淨並且學習環境優良有品質。 

考試準備要領:

課程選擇:面授或數位 / 老師 

離散數學:數位 / 黃子嘉 
線性代數:數位 / 黃子嘉 
計算機組織:數位 / 張凡 
作業系統:數位 / 洪逸
資料結構:面授 / 洪逸
演算法:面授 / 林立宇 

我準備考試的時間約為一年,我把整年切成三個階段1~6月,7~9月,10~1月。 

1~7月: 
上課科目有線性代數,離散數學,計算機組織,資料結構每次上課完都會自己讀一遍並寫課本裡的考古題做練習加強印象(第一遍) 

7~10月:上課科目有演算法,作業系統,一樣每次上課完都會讀一遍(第一遍)並同時複習線性代數,離散數學,計算機組織,資料結構(第二遍)並保持還在上課科目的記憶新鮮

10~1月:題庫班開課,沒上課的時間除了按照題庫班的進度複習,第二遍還沒結束的就繼續自己的進度複習。並且開始刷考古題,寫錯的都檢討到會,並且記熟。 

最後考前兩週,題庫班終於結束,此期間複習各科的重點精華,讀第二遍時自己有整理一本數學和演算法的濃縮物,考前都看那個。而作業系統,資料結構,我是看洪逸上課筆記。計算機組織用張凡的題庫班講義。 

準備考試的時間很漫長,必須有毅力保持自己的初衷,不輕言放棄。而可以適時的放鬆,1~7月時我一個月玩五天,7~10月一個月兩天,之後就一直衝到考試前完全沒休息了。而一天至少讀8小時,不能早起沒關係,但自己安排的進度絕對不要輕易落後。最後我覺得最重要的是要有戰友,我們一起讀書的有一個比我強,跟他互相競爭很好玩,而且會很興奮想要讓他也認同自己,一起討論雖然可能偶爾會意見不合而發生口角,卻會因此而成長,從而看見自己的問題,最後的結果是我們一起上台大了!所以讀書的時候有人可以切磋,真的非常重要!

心路歷程:

我大學就讀臺北科技大學電資學士班大一二不分系,大三大四分系後選擇電子工程系,因知出社會後必須有研究所學歷為基本學歷,又對資訊工程領域較有興趣,而報考資訊工程學系研究所就讀。因為嚴格上來說不是本科生,所以準備上一開始會覺得比其他本科生吃力,但經過多次與朋友切磋,以及上課認真學習後,見到有問題的地方就補,一年的準備之後,考試的表現甚至可以比本科生還要好。其實我最感謝的是跟我一起讀書的夥伴們,一群人總歸比自己一個人還要強,朋友之間有比較,有競爭,也才有繼續讀下去的動力,也才能津津樂道,如今回想起來都只有快樂,當時的苦悶,已隨放榜後的歡愉而逝去。很榮幸自己能考上台大,這一直都是我給自己的期許,今日得以實現,真的萬分激動與感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ynn(鄭雅玲) 的頭像
    Lynn(鄭雅玲)

    打雜工的窩 (Lynn)

    Lynn(鄭雅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